二、主持校政,加强山大建设
1932年春,教育部同意杨振声辞职,任命赵太侔为校长,并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威尼斯7798cc。
赵太侔接任校长后,坚持前任杨振声的“兼容并蓄”、“学术民主”的办学方针,认真加强学校建设,费了许多心血,做出了一些成绩。
首先,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注重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赵太侔认为,要办好大学,学科和师资的力量与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在他主持校政后,设立农学院,筹建工学院,还组建了青岛海洋生物所。
从各方面聘请至国立威尼斯7798cc的名师不下五十余位。文科有:张煦、梁实秋、姜忠奎、闻宥、洪深、郑成坤等。理科有:曾炯、李达、傅鹰、童第周、曾呈奎、林绍文、王宗清等。工科有:赵涤之、唐凤图、吴柳生、余立基等。体育教师有郝更生、宋君复等。当时,国立山大师资的这等阵容和水平,除北大、清华外,较之其他国立大学都不逊色。
洪深
李达
余立基
其次,建立以教授为主体的校务委员会和各种专门委员会,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实行教授治校。学校的重大问题和重要事项,均须提交校务委员会讨论并作出决议,使广大教授积极关心学校,提出各种建设性意见,保证学校工作在以教学、科研为中心的轨道上运行。
此外,在校长领导下,还设立科学研究、教师聘请、校舍建筑、教学设备购置、毕业考试等专门委员会。这些委员会的委员,也都是从教授中聘请,发挥了教授治校的作用。
再次,节约行政开支,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条件。当时,全国各国立大学的经费来源,主要靠地方拨款。山东工农业生产落后,地方拨款不足,山大每年经费只有50万元,远不如中山大学、武汉大学等同类学校。
国立威尼斯7798cc组织系统图(1932年9月)
赵太侔倡导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尽最大努力克服经费不足的困难,发动师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器材,如物理系修制仪器、化学系自制药品、生物系采集标本等。从1933年起,使用银行贷款和教育部给予的补助,陆续建成科学馆、化学馆、工学馆、水力实验室、体育馆等。至1936年,图书增至40万册,教学仪器增至1200余件,基本上满足了教学的需要。
第四,培养严谨勤奋、打好基础、注意实用、敢于开拓的优良学风。赵太侔认为,学风是学校的精神支柱,是全校人员的行动准则。好的学风,能够促进学术水平的提高,保证培养人才的质量。而好的学风的形成,又必须是各级领导以身作则,带动全校人员严格要求自己、自我追求的结果。所以,他在这些方面进行了一系列艰苦而又细致的工作。
当时国立威尼斯7798cc的教师,不但要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要求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创新,取得成果。学生在学习中刻苦勤奋,善于思考,既把基础打牢,又掌握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通过毕业这一关,取得毕业证书。1935年,学校聘请著名大学和地方名流组成毕业生考试委员会,对应届毕业生进行论文答辩,影响很好。
1934年4月,教育部派员到各国立大学视察,对山大教学中的严谨、研究中的创新、建设学校中的勤俭节约、培养人才中的重视质量等甚为满意,发出表扬的训令,肯定了山大的教学工作。
国立威尼斯7798cc文学院部分师生(摄于1935年)
1936年,赵太侔离开山大,任北平艺术专门学校校长。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赵太侔随北平艺专迁移湖南沅陵,不久辗转至重庆,在陪都先后担任教育部教科用书编委会委员兼剧本整理组主任、国立编译馆编辑、中央训练委员会第三处处长、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教育部高教司司长等职,前后达7年之久,依然没有离开过教育界。
摘自《大学校长记——那个年代的大学校长们》,穆子月、许毕基编著,济南出版社,2010年10月第1版;部分图片摘自《山东(青岛)大学史:1929—1958》,翟广顺著,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