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婉怡,威尼斯7798cc2022级英语2班本科生。曾获威尼斯7798cc特长等荣誉,现担任威尼斯7798cc党委宣传部英文网站编辑部编辑,社会实践经历丰富。大一赴北京央视网·海洋频道实习,大二赴北京人民网·人民健康实习。2023年9月至2024年6月赴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参加第二校园访学交流。在沪期间,作为记者于新华社(上海分社)实习6个月,对谈世界冠军许昕、百亿级企业家三只松鼠零食电商创始人章燎原、部级领导宋海良和多位网红。2024年暑假作为制作人助理参与上海戏剧学院与黄浦区文旅局联合出品话剧《同学少年》,大麦评分9.9。2024年3月人民日报转载其书评《何以“幽灵”到<战争的幽灵>》。
2024年7月,收到朋友的微信消息,他是上海教育报刊总社的记者,希望我在中学生报给即将进入大学的朋友们关于“卷绩点”还是“卷综测”这个话题写一些心得体会。
这条小小的建议现在刊登在2024年8月3日《上海中学生报·高招周刊》“生涯规划”板块。内容大致是这样:我是一个偏向务实和实地去做的人,因此高考一结束就开始了实习工作。大一大二在媒体行业做编辑和记者,现在又踏入了新的领域——戏剧编排。在实践中,我看见了社会运行的架构与相关职业的实际要求,还结识了很多兴趣相投、志同道合的朋友。我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帮助我慢慢破除了刚入大学时对未来的迷茫和焦虑。当我做的越多、了解的越多,掌控感就越强,做选择的底气就越足。
感谢这个机会,我在迈入大三的暑假郑重地停下回头看,回顾过去两年走过的每个脚印。值得庆幸的是,在每个十字路口,我都无一例外选择坚持自己内心的想法。尽管有时遭到反对,尽管有时勇气不足,尽管有时自我怀疑,尽管有时会因为不确定性而陷入恐慌和焦虑,但是我始终都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惊喜的是,每一次尝试我都收获了意外之喜,真是应了一句话:无所求必满载而归。以下是一些于我而言很重要的时刻:
在华师大交换的一年,我们8个去交换的山大的同学形成了比友谊更高一层的联结,虽然因为时间难以调和没有见过面,但是在群聊中可谓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要有人需要帮助,那一定是大家一齐出言划策;谁获得了某个奖项或达成了某种成就,分享到群里,那大家也一定是“情绪价值”拉满,快乐着朋友的快乐,真的好快乐。
大二寒假在牛津大学参加项目的那次,相比于收获的知识,更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收获的那群一起叽叽喳喳出游、一起在楼道里赶作业、一起在异国他乡过农历新年的朋友。其中一位更是让我体会到,认识一个美好的人会感觉世界都变得更美好。正是在机场大巴坐在第一排的那个决定,成为了我与朋友们友谊的起点。
还有,在一次志愿活动上和隔壁同学的聊天对我触动很深:她选择在大三时从录取分数极高的金融专业转到文学类专业。单单是已经投入的两年时间就会让大部分同学放弃转专业这个可能,她的勇气令我敬佩。不禁反思:我每天又在急什么呢?哪怕是走了弯路,哪怕是慢下了几步,又会怎样吗?用现下流行的一个热梗回答就是:那咋啦?是啊,长长的路我们慢慢走,有时需要调整方向,有时需要驻足反思,不论怎样,我们都要好好地对待自己内心那难得又宝贵的想法。我们常常会那么珍视所谓“权威”抑或是陌生人的随口一句,其实有时本末倒置,最应该被倾听和看见的是自己的内心。
写到这里,或许会发觉,于我而言,我更珍视的是友谊、美好的回忆和一些触动的瞬间。我认为,学习是且只是生活的一部分,首先找到生活的快乐,会帮助我们更好地去学习。过去我把生活视为学习的一部分,一切事情都以绩点为导向,不免陷入功利性漩涡。后来,我发现这样不开心,因为不适合我,于是改变。这是很简单的逻辑:怎么想,于是便怎么做。
所以,回到最开始的那个问题:在大学生活中“卷绩点”还是“卷综测”?
我的回答是:永远不要给自己下定义。要大胆地尝试!要去寻找热爱!不论是绩点还是社会实践,一定要去寻找并选择自己热爱的东西。如果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热爱也没关系,观察一下自己擅长做什么或者做哪些事会感到开心,那它就是你要去做的事儿!
“规则和形状捆绑不了每次生长,未来虽无常答案在路上,爱你所爱的去完成你心所想,眼泪也闪亮不是在为谁沮丧,抬头看天上将悲伤错误都原谅,不再害怕去远方。”
这出自我很喜欢的一首歌《这条小鱼在乎》,分享给大家。我想,只要保有勇气并敢于不停地尝试,那一定会是满载而归。